[台灣][馬祖]樹林裡都是好奇張望的眼睛 軍隊撤守大坵成鹿島
曾經有居民,撤了,曾經有駐軍,也撤了,大坵是一個曾經有人住過的無人島,有著如芹壁的傳統石頭屋聚落,有著漆著綠色油漆但空無一人的軍營,這裡連水都沒有得買,但觀景步道倒是舖設得平整好走,由飼養變成野放的梅花鹿突然由眼前跳躍而過,就如中獎般驚喜。 大坵島在北竿北方,從橋仔村搭船出海,大約10分鐘就可以抵達;大坵島很小,只有不到1平方公里;這附近有幾個島嶼,一個比一個接近中國,其中距離中國海岸線最近的高登島,相隔只有9公里,這麼近的距離,在兩軍對峙,隨時可能開戰的年代,被分派駐守在此是什麼樣的心情? 載著我們出海的船家說,民國38年國軍退守台灣時,原本只有大坵島上有駐軍,直到民國44年當時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來此巡視,發現高登島與大坵的距離實在太近,共軍只要在高登島上架幾支砲就足以將大坵全島殲滅,才緊急派軍搶先佔領這個空無一物的島嶼,並在島上開始防禦工事。俞大維在回憶錄曾寫到,第一次上高登島船無法靠岸,是用吊車將他吊上島。 從北竿到大坵並沒有固定船班,以往大坵島也沒有觀光客,是拜了燕鷗之賜,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這裡做了包含步道及賞鳥平台等建設,在7、8月賞燕鷗的季節會固定辦理賞鳥活動,帶民眾到此賞鳥。 (圖/步道旁的雷區警示也是舊時代的紀念。王以瑾攝影) (圖/民宅牆上有著和芹壁一樣的標語。王以瑾攝影) (圖/有著遼闊海景的住宅,對現代人來說是不敢奢求的享受,但戰火威脅下的大坵島居民和駐軍,不知道有沒有心情欣賞這樣的美景。王以瑾攝影) (圖/大坵島上的傳統民宅和芹壁一個模樣,但因為荒廢,卻更有味道。王以瑾攝影) 大坵島上有民宅,也有軍營,但現在是個無人島,只剩下廢棄的建築物紀錄著人們曾經在此活動,整個島空盪盪的,連個做生意的店家也沒有,想喝水也沒有得買,杳無人煙,讓被遺棄、爬滿薜荔的建築物更顯滄桑,不過,無人島的遊憩品質並不差,步道舖設平整,也設有公廁,算是考慮周詳。 整個島似乎只有我們這一趟船班的3個人,沿著階梯上上下下,穿梭在和芹壁一式的傳統石頭屋聚落,沒有觀光客,也沒有店家為了取悅客人將屋子進行任何改造或修補,更沒有喧嘩、沒有咖啡香,但反而覺得這裡更有味道,也許,單純因為時間流逝造成的破落,更有打動人心的懷舊之美。 民宅的牆上和芹壁一樣,也有標語,「軍民合作」,而廢棄軍營的精神標語是「忠誠」、「團結」、「為戰而訓」,時空背景不同,早已感受不到幾十年前隨時可能落下砲彈、命在旦夕的緊張日子,這些現在看來好像刻意打造的舊年代電影佈置場景。 (圖/整個島冷冷清清的,但白馬尊王廟仍有香火供奉,島民並沒有忘了它,也因為漆成紅色,是全島最搶眼的建築。王以瑾攝影) (圖/廢棄的軍營入口,現在船都由另一側的新碼頭進出。王以瑾攝影) 廢墟之中,突然躍出一隻梅花鹿,就在距離我不到10公尺的地方跳躍而過,因為太驚訝,都忘了拿起相機,這種機會果然稍縱即逝,從此不再有;梅花鹿在身邊奔跑跳躍,這不是童話《白雪公主》才會有的畫面,怎麼可能在真實人生出現,對於一個每天生活在擁擠得不得了都市裡的台灣人來說,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經驗。 梅花鹿很膽小,牠不再接近我們,但又很好奇,幾隻大鹿小鹿就在林子裡睜著骨溜溜的大眼睛盯著我們,牠們看著我們,我們則拿著距離不夠的鏡頭努力拍牠們,一直到看到累,我們也拍到累,才各自解散。 居民、阿兵哥搬離之後,梅花鹿成為島上最大型的動物,由飼養變成野放,自由地生活著,如同黑豆的鹿糞便隨處可見,大坵島可以改名為鹿島了。船家說,大坵島上的梅花鹿是民國50年時圓山動物園送的,當時送了2對,現在長成120隻,大家都是相同血緣。 (圖/遠處樹林中一直和我們對望的好奇梅花鹿。王以瑾攝影) 大坵島遊客最多的時候就是配合燕鷗季的7、8兩個月的週六、日,9月之後燕鷗飛離,馬管處及連江縣政府主辦的賞鷗活動也結束,但還是有一些漁船有登島服務;梅花公主號10月上旬之前每週六、日上午9時開船,每人費用100元,平日若要登島就要包船,費用可直接和船家洽詢:(0836)55518、55622吳洪官。船班可能因為天候因素取消,出發前最好先和船家聯絡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